提升思政工作能力推动“招培就”一体化改革

期次:第1443期    作者: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立敏   查看: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这一重要工作部署中,人才培养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充分彰显了人才培养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高校辅导员培育新质思政工作能力,推动“招培就”一体化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聚焦发展理念迭代转变,强化专业教育引领。目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10个本科专业,涉及了较多新兴科技领域。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求,应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一是通过校园开放日、回访优秀生源基地、专业科普宣讲等活动,向高三学生重点推介新兴专业和学科交叉专业;二是在新生入校后,面向全体学生分专业开展专业教育,组织学生走访校外就业实习基地,观摩专业实习实训,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三是通过组织导师论坛、优秀学子论坛、学长学姐说专业、专业社团进课堂等活动,深化学生对所学专业学习内容、学科前沿、发展前景的了解,引导学生主动转变专业学习、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的发展理念。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学生适配能力。学生教育培养要坚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充分认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一是以研究“00后”学生个性特点和支持性资源为基础,依托辅导员技能大赛、辅导员技能培训等平台,加强能力提升,创新工作方法。二是主动学习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通过分析学生在安全管理、学业帮扶、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指导和服务。三是坚持以服务学生的社会化成长为目标,依托学校 “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长做贡献”暑期大调研、“乡村振兴驿站”建设、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平台,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打造“实践+思政教育”“实践+专业学习”“实践+志愿服务”“实践+创新创业”的“四位一体”实践育人新模式。不断整合学校、政府、企业、社区、乡村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强化“第一课堂”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不断激发学生挺膺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活力。

聚焦学生成长成才愿景,强化就业素养供给。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效的“晴雨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尤为重要。一是立足大学生适应期、探索期、成长期、就业期四个阶段,聚焦“服务、机制、团队、平台”四大主体,充分发挥院领导、系主任、专业主任、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和学生骨干“六位一体”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二是依托大学生学业咨询中心、面试者协会、职小新工作室,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专业技能等方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就业指导报告、模拟面试训练营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夯实专业实践技能,提升职业竞争力,切实助推就业素养供给侧提质增效。

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大有可为。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对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引领、个性化学习、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教学评估变革等方面都受到了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为辅导员,必须注重发展新质思政工作能力,在学生“招培就”一体化改革进程中守正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学校“冲一流”建设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