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 教无止境

期次:第1439期    作者: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李艳   查看:27

我是2010年来到农大的,眨眼间已经14年了。在这里,我褪去了最初站在讲台上的青涩,逐渐成长为一名较有经验的教师,收获了很多。这期间,有感动、有彷徨,唯一不变的,是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初入农大,首先感受到的是这里扎实的学风和严谨的教风。入职的第一学年,我们会先跟着优秀的教师听课。我跟着张树芹老师听《基础化学实验》课,看到有学生不懂得怎么搭建实验装置时,张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学生示范,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老师对学生就是要有爱心和耐心。通过一年的听课,我学习了别人的经验,这对我以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很大帮助。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我讲授的第一门理论课程是 《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这是一门给非化学专业同学开设的基础课程,主要授课对象包括食科、资环等专业学生。因为课程理论性较强,听起来比较枯燥,所以学生们不是很感兴趣,怎么样把这门课程和学生的专业需求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学习兴趣成为一个挑战。于是我就去查看同学们的专业课程,看哪些可以作为切入点,把我们讲授的知识和同学们的专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在上课的时候,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结合实际案例,调动课堂气氛。在讲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时候,我联系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将官黄维在功德林想要制造出第二类永动机但是失败的经历,形象地告诉同学们第二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学期结束的时候,很多同学给我的教学评价是“该老师备课认真,讲课风趣幽默,受到学生一致喜爱”或者“该老师风趣幽默,能很好地调节上课气氛,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对这门课程产生了认可,那么课堂上的其他知识,就能积极主动去学习了。

在教授《基础化学实验》这门课的时候,课程结束接到了一位同学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他跟我说,遇到我这样的老师很幸运,说我能够耐心给同学们讲解,同学们操作不对的地方,能够及时认真指出。其实这都是我从别的老师身上学到的,并没有觉得自己多做了什么,但同学的话会一直激励我,鞭策我,更加认真,更加努力,去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后来,我转为承担本专业同学的《物理化学》课程,到现在已经九年了。在对课程内容越来越熟悉的同时,我在想,怎么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怎么样能够做到把经典的知识常教常新?然后,我思考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经过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知识的熟练掌握。《物理化学》抽象,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知识简单、明了、准确地讲述给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我这阶段课前备课的一个主要内容。

第二个阶段,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课程内容看似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组合起来的,但是他们是有联系的。物理化学的上下册是通过化学势和吉布斯自由能联系起来的整体。因此,在对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我在这阶段把备课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点内部的联系上,让同学们能够融会贯通。

第三个阶段,对知识的更新迭代。经典永不过时,所以更新迭代并不是否定原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要把经典的知识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在讲到电化学的时候,让大家入门的是经典的原电池、电解池,而在这些基础知识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到现在的新能源电池;在讲到光催化的时候,介绍了光催化定律,我们可以拓展到科技前沿的二氧化碳光催化转化,通过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得到甲烷、乙烷等我们常常使用的稳定、高效、清洁的碳氢化合物能源。这不但可以解决全球能源危机,而且实现了“碳循环”,将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真正运用到工业生活中。通过这些知识,让同学们明白,经典知识是支撑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强化同学们打好基础的决心。在这阶段,我备课的时候会多方面收集素材,做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随着教学阅历的增长,在做好一二阶段的同时,我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到第三阶段上,与此同时,我对教材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比如在讲到获得诺贝尔奖的耗散结构理论时,如果单独通过公式讲解理论,非常抽象难以理解,我曾经很困惑该怎么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这部分内容。通过积极思考以及查阅资料,我发现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耗散结构理论讲的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这种体系通过和外界不断发生物质能量的交换,引入负熵流,从而实现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而不会因为熵值不断增大始终处于混乱状态。也就是说,只有开放体系才有可能产生耗散结构。由此想到清朝时期闭关锁国带来的衰败,而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则马上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改革开放。明白了这个理论是在讲什么,同学们学习起来,则马上容易多了。

教学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积累经验,积累素材,同时也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随着自己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对语言和案例的运用也越来越灵活,从而能够更好地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去年我曾经看到一条视频,“一位老奶奶,镶了一颗金牙,结果从此天天头晕。经过检查才发现,她还有一颗用铝补的蛀牙,两种不同的金属在口腔内构成了原电池,产生极细微的电流导致了老奶奶头晕。”正好我们在讲电化学,然后,我拿去让同学们分析这条视频的可信度。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首先,从原电池的角度讲,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加上口腔中的唾液可以组成原电池。但是,同学们接着就有疑问了,铝这种金属这么活泼能用来补牙吗?于是,我马上进行科普:镶牙一般是采用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纯钛和钛合金以及贵金属合金等,电流是极细微的,一般感觉不到,不会引起病人的明显不适,而且临床上也并未见过因这种电流致人发晕的情况。临床中未将铝作为补牙材料,可能是银汞合金的颜色与铝相近,被误认为是铝。一个例子,既让同学们形象的认识了原电池,同时也学会带着思考去辨别各种网络信息的真伪。

在上课的时候,我越来越多的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知识点向学生们提问,引导学生们自己思考去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同学们一直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注意力更加集中,得出结论后印象也会更加深刻。但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尊重同学们的感受,有的同学还没有抓住重点或者还没有想出答案,站起来可能会很尴尬,这时候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打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课间时,我会放一些流行的歌曲或者轻松的音乐来给同学们放松,同学们对此也表示认可,很多同学在教评的时候就提到了这点,说“老师会在课间的时候为我们播放好听的歌曲,舒缓我们的压力”。

课后,我耐心地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考试之前,同学们会做很多的习题,这时候也是我答疑最多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四位同学一起来办公室问我题目,一个下午,大概四个小时,一直在不停地给同学们讲题,等到四位同学不会的题目都答疑后,我已是汗流浃背。虽然很累,但我知道这几位同学在认真复习,为他们认真学习的精神而倍感欣慰。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从教十余年,我一直在不断的探索,该怎么运用语言这门艺术?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该怎么样跟学生互动?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这就是教学的乐趣。